我國風電裝機增長迅速,未來五年仍然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一環:2006~2011年風電總裝機容量從260萬kW增長到4182.7萬kW,2011年新增風電裝機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和新增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能源局提出要積極發展風電,有序推進大型風電基地建設,加快海上風電開發,大力解決風電消納問題。業界對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的預期從1.5億千瓦逐漸上調,預期達到2.3億千瓦。
經過了爆發式高速成長之后,區域電網特別是北方電網中風電占比迅速提升,使得風電消納能力的問題逐漸凸顯。
由于風電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控制,無法按照事先定好的功率曲線進行發電,從而對電網穩定性形成“污染”。故在用電高峰期,電網不得不對風電進行強制限電來降低風電出力,這導致了風機的空轉,大大降低了風場的盈利能力。
解決電網的瓶頸問題主要方案是運用各種儲能和補償方式來平滑風電的波動。解決接納問題的進度正在加速:4月初《風電并網技術標準》已完成初稿,并征求業界意見。預計10月將頒布。我們認為如果文件發布將對解決風電并網問題有巨大的指導性意義,同時如果能伴隨政策的強制性實施,風電接入瓶頸有望得到改善。在瓶頸緩解之后,不排除風電裝機容量有進一步超預期的可能。
風電變流器基本依賴進口
風電設備國產化率不斷提高,但少數關鍵、核心部件仍然需要進口:風電變流器是風力發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通過整流、逆變原理將不穩定的風電變換成為電壓、頻率、相位符合并網要求的電能的控制裝置。目前,風電變流器95%依賴進口,國產化率急待提高。
風機整機價格逐漸走低,整機廠商毛利率不容樂觀,倒逼變流器國產化過程提速:2010年風機報價繼續下滑,10月份開標的張家口項目,最低報價已經跌破4000元/千瓦,成本壓力進一步增大。
國產風電變流器價格比國外產品低約三分之一,可以有效降低整機成本,在日益明顯的成本壓力下,變流器國產化的要求更加迫切。
國產替代是增長動力
目前國外企業占據國內95%以上的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包括ABB、CONVERTEAM(Alstom)、AMSC和EMERSON。國外品牌基本上均為世界著名的電力電子公司所研發,其產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檢驗,性能表現穩定、安全。但是價格較高,平均售價約為110萬~130萬元左右,一般比國產變流器價格高20%-30%。同時國外提供的風電變流器基本為通用型,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調節,易用性和性價比并不是最優的。同時,國外售后服務的成本較高,為維護造成了額外的負擔
來源:百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