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養殖近年來的起伏,是我國水產市場的一個縮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水產市場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曾幾何時,成品大鯢賣出了令人咋舌的高價,吸引大量的養殖戶投入其中。但由于養殖信息不對稱,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市場,反而致使大鯢供過于求,造成價格一路走低。這也是我國水產行業乃至農業普遍存在的現象,當某種農產品的價格走高時,就會有許多養殖戶或農戶投入其中,往往導致的結果就是供過于求,市場低迷,行情混亂,農戶虧本。
于是,有人呼吁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作為宏觀調控主體的作用,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幫助養殖戶合理規劃養殖品種。然而,政府部門的調控手段是否能夠緩解水產行業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在具體的調控手段上,可以采取怎樣的一些政策組合?另一方面,市場本身就是“看不見的手”,在市場主體的自主選擇與政府職能部門的宏觀調控、引導之間,水產市場應該怎樣在變化中尋求平衡?針對這些問題,本報特邀行業專家進行深入解析。
昔日:風生水起的行業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人工養殖技術不斷成熟,其中尤以大鯢子二代規模化繁育的示范推廣成效顯著,經過產業宣傳與資金推動,我國大鯢產業迅速發展。近十年來,各地以“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為方針,加大對大鯢養殖項目的開發,依法合理利用大鯢資源,造福廣大人民,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
大鯢苗種繁殖規模從小到大,出現了集約工廠化人工養殖與仿生態繁殖的格局。尤其可喜的是,在政府的主導下,涌現出了一批利用生態優勢馴養繁殖大鯢的山區農戶,一股保護資源、增殖發展野生資源的熱潮逐步興起。
大鯢馴養總量每年以穩步增長的勢頭向前發展,在整體上大大緩解了大鯢資源瀕危的局面,并催生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大鯢養殖是無污染綠色產業,對養殖場地和設施要求不高,勞動強度低,省力省時,且養殖效益十分突出。從孵化、養殖、經營利用到餐飲,大鯢所帶來的效益與利潤十分可觀,同時也成為了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品種。
2009年至2011年間,大鯢行業高速發展,行情一路飄紅。在大鯢集中產區,僅大鯢一項就使所在縣(區)農民人均增加收入1000~3000元,對農民增收效果顯著。在低價位時進苗的養殖戶賺得盆滿缽滿,成就了大批百萬、千萬富翁。
由于大鯢養殖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民的致富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許多地方政府將大鯢養殖作為產業項目,甚至在部分地區,大鯢養殖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2012年,張家界作為我國第一個獲得水生野生動物地理標志的城市,“張家界大鯢”已經成為一張名片。此外,大鯢養殖業已經成為秦巴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其中,漢中市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大鯢之鄉”。據統計,2012年陜西大鯢產量907噸,產值14.98億元,同比增長63%,占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的28.9%。按全省漁業人口計算,大鯢創造的漁民人均年產值2.35萬元。
目前,全國共批準大鯢馴養繁殖企業1000多家,大鯢養殖現存量已超過400萬尾,廣東、浙江、湖南、江蘇等地集中了一大批大鯢養殖規模超過10000尾以上的公司。作為農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和朝陽產業,大鯢養殖業每年以30%的增長速度發展。
現今:屢遭挫敗的困局
從2002年起,大鯢的價格從400多元每斤,上漲到一兩千元,其中最貴時賣到2500元/斤。然而,隨著近年來大鯢養殖數量的劇增,行業震蕩調整,暴利和無序增長時代悄然結束。據湖北十堰大鯢養殖戶王臣斐介紹,近幾年大鯢價格發生了很大的起伏。2010年成為行業分水嶺,此后大鯢價格開始下滑,2011年每斤降到1300至1500元,目前市場價格低至百元,部分市場甚至不足百元。
從表面上看,當前大鯢價格的下降與去年“八項規定”的出臺有關。公務接待簡化,作為高端消費水產品的大鯢首當其沖,銷量下跌不少。但究其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大鯢養殖長期積壓的弊病,釀造了今天的惡果。一方面,繁殖戶、養殖戶之間相互炒作,價格虛高,造成終端產品偏離消費者可接受的范圍,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另一方面,伴隨養殖技術的逐步成熟,從事大鯢養殖的群體劇增,市場積壓成品較多,不少養殖大戶紛紛撤資并拋售成魚。對此,佛山養殖戶簡先生感受頗深。他從2010年開始大鯢養殖,經過幾年的規模化養殖,大鯢成魚在2012年大量出塘,其后便是價格的驟然下降。
從2010年開始,看到大鯢市場潛在的消費能力,更多養殖戶大舉投入。大鯢的養殖周期一般是3~5年,經過最初的囤貨不出,加之近年的繁育和飼養,大鯢逐漸成熟,形成成品鯢出貨高峰。大量成品鯢投入市場,讓價格下跌成為必然,進而致使許多大鯢養殖戶苦不堪言。據了解,大鯢的養殖成本一直以來沒有太大變化,在目前價格已經低于平均養殖成本的情況下,即便市場足夠大,養殖戶集中拋售亦會造成血本無歸的結果。
據行業人士分析,商品大鯢若能穩住600元/斤的價格,除去各類成本,依舊屬于暴利行業;若價格穩定在300~500元/斤,仍能實現盈利,但倘若售價接近或低于300元/斤,大鯢產業必將面臨重新洗牌。盡管大鯢的營養價值高、盈利空間大,但盲目跟進的人難免“翻船”。事實上,大鯢價格的起伏并非特例,在農產品市場中由于進入者過多、“產能過剩”,造成的價格起伏隨處可見。當行業進入此種狀態時,價格會走向如何、企業會面臨何種新挑戰,均難以預測。
如何才能實現行業的健康發展?延長產業鏈、關注深加工或許是一條新出路。據介紹,大鯢除了科研、食用等價值外,還可以往諸如保健品、化妝護膚等方向發展。挑戰往往也意味著機遇,目前所遭遇的困境,或許正是大鯢產業“另辟蹊徑”的新起點。 |